首页自然科学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 岩石学

中国地质大学 岩石学由马昌前 张宁 桑隆康主讲

  •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
  • 格式:WMV
  • 状态:共58讲 更新完毕
  • 点击:本周:7次 本月:7次 总共:31011 次
  • 第01-02讲免费下载
  • 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学视频批量下载 提取密码:6s2r30

课程介绍

       内容主要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三大部分,介绍三大岩类组成、结构、构造、分布等基本特征和分类命名、形成环境、形成过程及主要岩石类型基本特点与成因等知识。通过地球圈层构造与岩石组组及火山碎屑岩、埋藏变质岩、混合岩等过渡类型岩的介绍,建立三大类岩石相互关系、地球物质循环和学科相互渗透的概念。

 

一、课程历史沿革

  从1950年池际尚院士回国到清华大学地质系讲授《岩石学》课程至今已57年,在池际尚院士和游振东、邱家骧、路凤香等教授的领导下,一直引领着全国《岩石学》课程建设的方向和潮流,走过了辉煌的历程,但其中也有也有曲折。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1. 《岩石学》课程开创和奠基(1950-1966)

  1950年8月,33岁的女地质博士池际尚毅然放弃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受聘于清华大学地质系任副教授,讲授费德洛夫法和岩石学,在岩石学课中介绍了许多成因岩石学的新资料,如岩浆物化体系与结构解释、花岗岩化作用等。当时没有现成的教材,她便自编自刻蜡板油印教材。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她到北京地质学院任教授。讲授沉积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晶体光学及造岩矿物、岩浆岩岩石学、构造岩组学、费德洛夫法等课程,编写《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等多种教材。成为我国岩石学课程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59年她参考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大量实际资料,主编了我国第一本《岩浆岩岩石学》高等学校统编教材,该教材于1962年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池际尚、苏良赫主编)。1962年她还编著了《费德洛夫法简明教程》。这些开创性工作奠定了岩石学课程的坚实基础。池际尚院士不仅创建了岩石学课程,还给我们传下了重教学、重实践、重改革的优良传统。2005年9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接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时说“大家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知道著名老师给我们讲的每一堂课在我们心目中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我的晶体光学就是池际尚教授讲的,她不是仅仅讲一堂课,而是整整给我们讲了半年。至今,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她的音容笑貌,她讲的是那么清楚、那么深刻,甚至费氏台的操作她都自己进行。我希望各个高等学校都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2. “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及其后的复苏(1966-1980)

  1966年6月开始持续10年的“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我国科教事业。学校被迫停课,处于瘫痪状态。池际尚教授也身陷逆境,但她仍参加教改小分队在河北、江西和湖北等省的地质队举办培训班,帮助建立实验室,1975年武汉地质学院成立,池际尚先后担任地质系副主任、主任和武汉地质学院常务副院长。她主持了与湖北省地矿局合办的“七•二一大学”,抵制“以阶段斗争为纲”的极“左”做法,组织教师自编教材,认真授课,为地质队培养了一百多名地质及地球化学专业的大专生。学校在迁校过程中办学,她全力以赴全面主持工作,在人员不稳定、设备和教材十分缺乏的条件下,引导全院的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轨,重新培养了一批批大学毕业生。在池先生的支持、指导下,武汉地质学院岩石教研室编写了统编教材《岩浆岩岩石学》(上、下册),于1980年在地质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系统介绍了岩浆岩岩相学、岩理学和工作方法,并介绍了岩浆活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在以后相当长时间内受到地学广大师生、科研和生产人员的欢迎。1980年,池际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3.《岩石学》课程全面发展(1981-1996)

  198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科教的春天,地质科学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校岩石学课程的全面发展。在池际尚院士和游振东、邱家骧、路凤香等教授的领导下,我校岩石学科成为原国家教委审定的首批岩石学(含沉积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1981)、首批博士后流动站(1986)、全国岩石学重点学科点(1987)。编写出版了一大批教材、实验指导书和教学参考书(表4-1),其中,1988年邱家骧教授主编的地矿部统编教材《岩浆岩石学》(地质出版社,1985)获地矿部教材一等奖,1990年《岩石学》课程评为我校首批一类课程,1991年游振东教授获李四光地球科学奖(教学奖),1992年王仁民、游振东等编写的教材《变质岩石学》(地质出版社,1989)获地矿部教材一等奖,1993年游振东教授等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回顾这一阶段,在课程大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在落后的计划经济和专门化的教育观念影响下,“求大求全”,专业划分过细,课程和教材体系繁杂(表1),学时数太多,那时,岩石学课程是一个岩浆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和变质岩石学三门主干课程组成的“三大块”体系,每门课的学时数达80~120学时且内容有重复,学生负担过重。此外,由于经费投入少,实验室设备落后、实验材料不足。

 

类型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专业基础课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岩浆岩石学

邱家骧主编

地质出版社

1985

岩浆岩石学实验指导书

杨淑荣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89

沉积岩石学

余素玉、何镜宇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89

沉积岩石学实验指导书

邬金华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1

变质岩岩石学教程

游振东、王方正主编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88

变质岩石学

王仁民、游振东、富公勤

地质出版社

1989

变质岩岩石学实验指导书

陈能松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1

专业课教材

油浸法

邱家骧、邰道乾

地质出版社

1981

费德洛夫法

池际尚、吴国忠

地质出版社

1983

岩石化学

邱家骧、林景阡

地质出版社

1991

岩石物理化学

周询若、王方正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岩石典型结构分析

叶德隆、邬金华、陈能松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5

选修课教材

地幔岩石学

路凤香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89

应用岩浆岩石学

邱家骧主编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1

火山岩

邱家骧、陶奎元、赵俊磊、马昌前

地质出版社

1996

火成岩微量元素岩石学

李昌年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2

构造岩与显微构造

钟增球、郭保罗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1

变质作用PTt轨迹

韩郁菁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2

化石碳酸盐微相

余素玉

地质出版社

1989

沉积盆地的成因地层分析

夏文臣、金有渔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89

4. 面向21世纪《岩石学》课程的新变革、新发展(1997—)

  在旧的计划经济和专门化的教育观念、庞杂的课程体系越来越落后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化时代要求的背景下,1997-98年我们在教学思想大讨论基础上,提出以“两增”(增加较成熟的现代岩石学理论和知识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实验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两减”(减少岩类学讲课,减少课程间重复)改革岩石学课程教学内容,并依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新目录中,岩石学与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合并为地质学专业)对教学计划修改。在此基础上,1999年起按照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要求重建了《岩石学》课程。与以往比较,主要有下列变革和发展。

  (1)重建了岩石学基础课教学实验室,改善了实验课教学环境和条件。

  (2)建立的大冶铁山-铜绿山岩浆岩、武昌南望山-磨山沉积岩和黄陂木兰山-红安高桥变质岩等三个岩石学野外实践教学基地,把野外教学纳入《岩石学》课程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顺应学科交叉和课程综合的发展趋势,破除了旧的《岩浆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和《变质岩石学》三大块的课程体系,代之以一门《岩石学》课程的新体系。
  (4)出版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岩石学》(路凤香、桑隆康主编,地质出版社,2002,2004),并编写了与之配套的教材《岩石学实验指导书》(桑隆康、廖群安、邬金华,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和《岩石学课程野外实践教学指导书》(桑隆康等,中国地质大学,2001),建立了与野外调查、室内研究和理论概括的岩石学工作程序相应的,由上述三本组成的新的《岩石学》文字教材体系,以取代旧的“3大本+3小本”教材体系。


  
(5)更新优化教学内容:

  (A) 加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的有机联系。加强了过渡类型岩石(如火山碎屑岩、埋藏变质岩、混合岩)及其时空定位的介绍,建立三大岩类在自然界相互转化和物质再循环的概念;统一论述三大岩类在自然界的地质分布及岩石构造组合, 并与大地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和环境地质相联系,以达到高层次的综合,避免了“三大块拼盘 ”的弊病。
  (B) 增加了对地外星球岩石类型(包括月岩和陨石)、现代火山作用对环境的影响等的叙述,介绍了岩浆动力学、PTt- 轨迹、超高压变质作用等近20年岩石学领域突破性的新进展,反映了地学发展的新趋势。
  (C) 在选材方面比原教材有适当的拓宽,在分类体系上采用了简明并与国际接轨的方案。教材提供了系统的中英对照专业术语(其中不少是近年出现的新术语),以便于教师讲课及学生阅读英文书刊、写作科技论文的需要。各章均附有思考题,利于自学并提高学习兴趣。
  (D) 努力贯穿科学的思维方法。在介绍重要的理论概念时,不仅要准确,而且尽量说明其渊源与依据,使得学生了解理论的形成是依据大量科学事实进行高度概括及抽象思维的过程;介绍岩石各论时,不仅要说明各类岩石的特征,而且要把研究岩石的思路,教师的经验加以反映,使得学生学会的是认识岩石的方法,并逐渐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E) 与本校以往出版的岩石学类教材相比,插图作了全面更新。相当部分的显微素描是作者们重新编绘及选择的,它们或是突出重点的写意图解,或是取自国外的典型资料和国内学者的科研成果,以达到图文并茂,更形象地表达内容的目的。
  (F) 将实验课与讲课和野外实践教学更好地相结合:一方面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岩石学》中部分讲课内容放在实验课中,结合实验材料讲,以提高讲课效率,另一方面从野外实践教学基地中补充部分实验材料,使学生在实验课上的学习兴趣更高。
  (6)聘请外籍著名专家讲授《高级变质岩岩石学(变质地质学)》双语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用英语进行课堂讲解、问答、课外作业、实验报告、野外观察记录、笔试等教学环节,十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素质。外国专家与中国教员合作编写出版双语教学教材“Metamorphic Geology”( Roger Mason & Sang Longkang,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在双语教材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该课程是我校国家理科基地班和工科基地班的特色课程。

  (7)制作了“岩石学(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电子教案、“岩石学CAI课件”、“岩石学试题库”、“岩石学教学资源库”,完成了火成岩、沉积岩和部分变质岩授课录像。在此基础上,制作了精品课程《岩石学》网页,于2006年5月在网上公开发布(http://unit.cug.edu.cn/2006jpkc/ysx11/),并于2007年5月作了完善和更新。改善了教学环境、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了校际交流。
  2005年,桑隆康、路凤香、邬金华、廖群安完成的教学研究项目“编写面向21世纪《岩石学》教材构建现代化岩石学课程教材新体系(教材)”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岩石学》课程通过专家鉴定,成为“湖北省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