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然科学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 地史学

中国地质大学 地史学由龚一鸣主讲

  •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
  • 格式:MP4
  • 状态:共37讲 更新完毕
  • 点击:本周:10次 本月:14次 总共:16462 次

课程介绍

      《地史学》以时间为主线,以46亿年 以来地球和生物界为研究对象,从地球系统科学的高度,全面介绍地球的生物进化史、沉积发展史和构造演化史及其耦合关系和环境-资源-人类效应概况。从岩石圈演化的角度,地球史也是一部海洋与陆地的聚散史。

 

《地史学》课程简介

课程 编号: 14165

课程名称 : 地史学

英文名称 : Historical Geology

学时 : 50

学分: 2.5

课程简介: 地史学又称历史地质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极富活力的地质学分支学科,以 4600Ma以来地球和生物界为研究对象,具有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和高度综合的特点,对学生整体、全面、系统地球观的形成和后续地学类课程的学习有重要作用。《地史学》以时间为主线,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全面介绍地球的生物进化史、沉积发展史和构造演化史及其耦合关系以及全球性有机界和无机界重大事件及其环境、资源效应概况,使学生掌握地球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课对象:地质、资源、环境专业的本、专科学生

 

《地史学》教学大纲与学时分配

课程编号 : 14165

学时 : 50

学分 : 2.5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地史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和高度综合的地质学基础课程,对学生整体、全面、系统地球观的形成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重要作用。地史学课程宜在普通地质学等室内教学和必要的野外地质实习之后进行。 《地史学》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全面介绍地球的生物进化史、沉积发展史和构造演化史及其耦合关系以及全球性有机界和无机界重大事件及其环境、资源效应概况,使学生掌握地球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处理好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宜安排占总学时数 1/4—1/5 的实习课。

本大纲适用于地质学专业,也可供其它地质类专业参考。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 1 章 绪论 (讲课 2 学时)

地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地史学的特色和学习方法;地史学的形成和发展简史

第 2 章 沉积古地理学(讲课 4 学时;实习 4 学时)

沉积相、沉积环境、沉积相变和相律、现实主义原理在沉积相分析中的应用。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物理标志、岩矿地球化学标志及其它标志。主要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冰川环境、河流环境、湖泊环境;三角洲环境、滨海环境、浅海环境、次深海和深海环境。古地理、古海洋和古气候分析的基本概念。纵向堆积作用、横向堆积作用和生物筑积作用,旋回沉积作用和非旋回沉积作用,旋回沉积序列。

第 3 章 地层学(讲课 4 学时;实习 2 学时)

地层划分的依据:岩石学特征、地层结构、地层的厚度和体态、地层的接触关系。层型的概念和类别。地层对比的原则和方法:岩石学方法、标志层方法、生物地层对比方法、同位素年龄测定和地层对比、磁性地层对比方法等。岩石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群、组、段、层。年代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宇、界、系、统、阶、时带。生物地层单位:延限带、顶峰带、组合带。地层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年代地层表和地质年代表。

第 4 章 历史大地构造学(讲课 4 学时;实习 2 学时)

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及地史分析:历史大地构造的研究内容:地层的物质组成和构造背景分析,沉积物厚度分析,沉积相、沉积组合和沉积类型分析、沉积体系和沉积盆地分析。古板块划分的主要标志和方法;古缝合线的识别标志,沉积和生物古地理、古地磁、古气候及岩浆岩组合分析方法,威尔逊旋回。构造阶段和构造旋回。中国大地构造分区和古板块格局。

第 5-6 章 前寒武纪(太古宙和元古宙)的地史(讲课 4 学时;实习 2 学时)

前寒武纪的时限和内部划分、前寒武纪地史的一般特征,中国古大陆原型的形成:陆核、原地台、地台演化阶段,元古宙后期中国古板块格局和一般特征。震旦纪的沉积古地理和古构造特征。前寒武纪的生物特征和化石记录。

第 7 章 早古生代的地史(讲课 4 学时;实习 2 学时)

早古生代的古生物:早古生代初期的生物大爆发,早古生代海生无脊动物的大发展,陆生植物和脊椎动物的出现。早古生代的古地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华南板块,华北板块和其它板块及大陆边缘的地层、沉积相和沉积古地理特征。早古生代的古构造:早古生代中国古板块的构造格局及各板块的古地磁、沉积相和生物古地理、古气候等特征。

第 8 章 晚古生代的地史(讲课 4 学时;实习 2 学时)

晚古生代的古生物:脊椎动物的发展和演化,陆生植物的繁盛及地理分异,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变革。晚古生代的古地理: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华南板块、华北板块和其它板块及大陆边缘的地层沉积相和沉积古地理特征。晚古生代的古构造:晚古生代中国板块构造及各板块的古地磁、沉积和生物古地理、古气候等特征。

第 9 章 中生代的地史(讲课 4 学时)

中生代的古生物:陆生脊椎动物的发展演化,陆生植物的发展和地理分区,无脊椎动物的发展,中生代末期的生物绝灭。中生代的古地理:三叠纪、侏罗纪、白恶纪华南、华北和其它板块、微板块及大陆边缘的地层、沉积相和沉积古地理特征。中生代的古构造:中生代中国板块构造及各板块的古地磁、沉积和生物古地理、古气候特征,中国古大陆的东西向分异及地质意义。

第 10 章 新生代的地史(讲课 4 学时)

新生代的古生物:陆生脊椎动物的变革与发展,陆生植物的变革和发展,无脊椎动物的发展和演化,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新生代的古地理:早第三纪、晚第三纪、第四纪中国古大陆的地层、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古地理、古气候特征。新生代的古构造:中国古大陆的形成和演化,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第 11 章 重大地史事件与圈层耦合(讲课 2 学时)

岩石圈事件—节律—圈层耦合:联合古陆的类型及形成过程;生物圈事件—节律—圈层耦合:从生命化学演化到生物演化、真核生物的出现、后生动物的出现、带壳后生动物的出现、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生物的集群绝灭。水圈和大气圈事件—节律—圈层耦合;自节律、它节律和耦合节律的海平面变化。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掌握地球的生物进化史、沉积发展史和构造演化史及其耦合关系以及全球性有机界和无机界重大事件及其环境、资源效应概况;掌握地球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创造性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时安排

第 1 章 绪论 (讲课 2 学时)

第 2 章 沉积古地理学(讲课 4 学时;实习 4 学时)

第 3 章 地层学(讲课 4 学时;实习 2 学时)

第 4 章 历史大地构造学(讲课 4 学时;实习 2 学时)

第 5-6 章 前寒武纪的地史(讲课 4 学时;实习 2 学时)

第 7 章 早古生代的地史(讲课 4 学时;实习 2 学时)

第 8 章 晚古生代的地史(讲课 4 学时;实习 2 学时)

第 9 章 中生代的地史(讲课 4 学时)

第 10 章 新生代的地史(讲课 4 学时)

第 11 章 重大地史事件与圈层耦合(讲课 2 学时)